星期日, 6月 10, 2007

<電影>愛是其所以是-我看《口白人生》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這部片在演什麼?有些人從中年危機來探討,有些人則從後設的角度來評析,在電影的前半段,我甚至懷疑這是否是一部落入好萊塢俗套的勸世電影-「趕快拋開你枯燥的人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幸好,它並不是。

隨著劇情走至中段,我則開始思索著這是不是一部探討「作家與其作品」的電影,因而逐步引起諸如「許多作品以死作結究竟有何意義」,以及「在現實世界中,是否有一個人也在書寫自己?」的超現實聯想。但劇情走到最後,當片頭即宣告的死亡終於來臨時,我認為,這麼一部電影的心意已昭然若揭-其所想要探討的是信仰,以及愛

生與死的安排

前述的兩種聯想,其實不難連結至「人為何會死」-且不一定是得以安享天年後的離世,而這部份,正可以參考作家回顧過去作品主角的猝死;以及「究竟有沒有個上帝在操縱著自己的人生」這關乎生命的兩大古老問題。

在電影劇情的帶領之下,觀眾很快便能夠認同主人翁-哈洛難以接受自己即將死亡的情緒,而文學教授在珍視文學作品價值下,竟然勸哈洛甘願受死的一席話,更強化了這死亡安排的荒謬。但倘若我們將眼光離開螢幕,當我們看到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早逝,又何嘗不是認為生命宛如上帝所開的一場玩笑?甚至,這也是我們不相信有那麼一位上帝的原因。

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大多難以「安排」自己的死亡-而這也讓電影裡可以寫下死亡預言的設定變得格外有趣,如果我們能夠回顧某人死亡的原因,那麼或許就像電影鋪陳的那樣,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以及個人的特質所引起。

例如手錶的突然故障,路人錯報時間,導致哈洛準時抵達公車站;以及某個父親正巧送給男孩單車,某位新手公車司機正巧第一天上班…,以此類推,作家的旁白刺激了哈洛讓其願意表達自己的愛,並得到了愛,這些都可以視為哈洛死亡的遠因,如果沒有作家的旁白,我們可能根本無法想像這一切都是被計畫好的-就如同我們的真實生活一樣。

環環相扣的愛

然而,這部電影的高潮即在哈洛知道了自己被安排的命運之後,卻欣然接受,而其原因卻是在電影賣了許久的關子之後才揭曉,原來,他接受了以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另一個生命的安排,而這就是愛的表現。

這樣的愛,讓原本不信上帝的作家,最後更改了死亡的結局,而這也正是因為哈洛慨然捨身,所牽引出來的另一份屬於作家的愛。在其過去的作品裡,主角的死亡僅僅是為了追求與成全文學之美,但在這一部作品裡,作家得到了她之前所沒有的珍貴體會,而因此所造成的笨拙轉折,便成為了令觀眾莞爾,卻又餘韻無窮的笑點。

我們或許在某些時候,會想像哈洛那樣站在街角向「上面的那個人」咆哮,但這故事的巧妙與令人驚奇之處,即在於作家與故事主人翁並非身處兩個時空。

當哈洛在電視上看到作家,最終能夠面對面交談時,這其實也呼應著我們對於那可能存在的造物主,其實也絕非處於無法理解的狀態,透過經典、言說與體會,我們雖然無法坐在公車上將自己的一生讀完-事實上電影在這部份的處理也採取了誇張的手法,但我們對於自己的生命卻也並非全然無知,在那些不可思議裡頭,或許都存在著隱形的劇本,與潛意識裡的某種信仰、認同與堅持

這部片沒有像其他好萊塢喜劇那樣灑狗血要你在看完電影後盡情擁抱身邊的人、付出自己的愛,而是用了幾個短短的、幾乎會讓人看過就忘的片段來交代各種愛的表現,而也就是那麼微小的付出與關懷,能夠溫暖的撫平結局裡由三個角色(哈洛、小男孩與公車司機)所背負著的災難,將其放大來看,都是那麼地真實又令人動容。電影對於如此龐大的議題,能夠處理得如此清爽與餘韻無窮,真的是值得推薦與咀嚼再三的佳作。

9 則留言:

  1. 我到沒想到這片會跟信仰有關係,經你點出來,還真是應該有點意思。謝謝。


    我自己的心得

    回覆刪除
  2. 這只是一些個人的小小看法,也謝謝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
  3. 透過你的書寫,
    讓我興起想去看這部電影的念頭,
    等我看完以後,再來回應電影部分你的分享。

    我好奇的是,你本身有信仰嗎?

    我強烈的感覺是人的「自圓其說」,創造了這世界的信仰。
    在很多的人云亦云和對未知的恐懼之下,
    上帝或神或主宰一切、隱形的生命劇本這樣的角色被創造了。

    回覆刪除
  4. 期待你的回應。

    我的信仰究竟為何,其實我自己也還在摸索當中。

    只是信仰也可能不僅是自圓其說,也不一定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反而可能是在思索生命的究竟與意義。

    回覆刪除
  5. 一個微小事件導致死因的拍攝手法,在絕命終結站等片子已經有類似的劇情,但此片用的手法詼諧且輕鬆,整片帶出非常龐大的資訊與關懷,真的是一佳片。
    但令我覺得恐懼且疑惑的是,假使哈洛已經知曉自己的命運,那麼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公車站第一排捨身,還是事先想好如何阻止小孩衝向馬路,或者努力去防範?(因為他已經不是「獨身」了)
    如果說通俗一點,我們常問人是否要向「命運」低頭?這命運是上帝這個作家為我們撰寫的嗎?或許辯來辯去,只會落得美猴王逃不出五指山的感覺,因為面對這樣未知的主宰,不管劇情如何發展,人如何努力,歸來歸去都變成人的「認知」問題。

    當然一切不合理並不損於此片的整體感覺與想傳達的意義,感謝你的推薦。

    回覆刪除
  6. 思索生命的究竟與意義,這樣的說法倒也有趣。
    是指生命的究竟和楷模是「變成」上帝或神嗎?畢竟不管東西方的神,都已經「人」格化,卻是偉大、道德、仁心的極致....

    恩~~哈~~說不完的話題。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這也可以衍生出另一篇有趣的討論,事實上,「看過了生死簿卻又選擇死亡」的安排,應該是讓我強烈感受到本片是在討論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覺得電影的安排,其實是把哈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衝出去推開小孩的那個「瞬間」-那個我們可能會覺得是無意識的、鮮少經過思考的瞬間,重新拉出來,變成是一種長時間的思考(哈洛閱讀小說的過程),而用以解釋哈洛為何在那瞬間會選擇衝出去,而不是像其他等車的路人那樣旁觀。

    哈洛之所以接受那樣的安排,或許是因為電影裡已經預設除非作家改寫,否則哈洛不可能改變命運。

    又或許是因為我們總有太多的算計,而這些算計並不一定真能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面面俱到-這即是電影《蝴蝶效應》的主題之一。

    如果是以電影裡的哈洛來說,我倒覺得他不是在向命運「低頭」,反倒呈現出了一種勇敢與愛。在現實生活裡,為大眾奉獻的人可能最後貧病交迫,一輩子行善的人可能最後慘死,乍看之下這命運的安排或許太過殘酷與「不划算」,但我覺得這部片正透露著除了當下、現世與自己,我們或許還可以關注更多、關懷更多。

    雖然這都是我個人對電影的詮釋,但目前我卻也是如此相信著。我可能沒有辦法很完整的陳述想法,但還是謝謝你的意見分享~

    回覆刪除
  8. 面對作家的安排,哈洛刻意的照著以往的生活方式慷慨赴義,精準的照著劇本,雖然呈現出了一種勇敢與愛。但不禁也讓人覺得是「愚勇」,通常人是選擇「努力對抗命運的安排」,重頭到尾的掙扎才是合理的。因為我想要說的是,他不是一個人了,他的死會帶給許多愛他人的傷心。哈洛已經知道自己什麼原因而死,那麼是不是該做活的英雄?這樣的作法只覺得他是想成就文學、變成一個讓人歌頌的人,那這樣的舉動不是顯得做作又刻意?

    皆大歡喜不是才是好故事嗎?因為它比慷慨赴義更完美、更困難,更讓人難以置信,卻是我們最渴望的。

    電影中可以感受出哈洛的個性不該是一個「插隊」的人,最後安排許多人等候公車,哈洛刻意擠到靠近馬路前方的位子等待(這一點就表示他知道自己要去救小男孩)。其他等車人也並無旁觀,在下意識每個人都彎身要前去幫忙,只是那一瞬間哈洛是最快的,這也是合理的,因為他已經預備好了,就因為如此,才讓人覺得是不是能有第二條路?

    畢竟人生有《蝴蝶效應》的悲觀也有《回到未來》的歡喜結局。

    「看過了生死簿卻又選擇死亡」的安排,反倒我認為這不是信仰,因為信仰明文不鼓勵我們「自殺」。當幸福來敲門一段小孩說的故事很有趣,有一個人在荒島祈求上帝來救他,他連續拒絕了三艘船,最後他死後到了天堂,他質問上帝為何沒救他,上帝說他派了三艘船救他阿。換到這部電影,哈洛知道了自己即將死亡,他有沒有嘗試作點別的?當然你可以說,上帝的這一筆是希望藉由哈洛來轉變作家,但想問的是非得透過此嗎?對我來說,當哈洛找到作家的那一剎那,作家其實就改變了,因為他面對的是真實的生命—不應該輕易被下定義、被任何人定奪決定的生命!

    如果說一切都是上帝寫下的劇本,人究竟該認份接受,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生存意志?或許堅持下來,最終還是在上帝的劇本中,種種詭譎的論調,但我一直無法完全接受信仰的原因,就是因為透過人的解讀,感受到的還是人的解讀。

    恩~越來越像報告了,我大概就說這樣了XD

    回覆刪除
  9. 如我之前所說,電影裡的預設是「除非作家改寫,否則哈洛不可能改變命運」,所以哈洛其實並非「刻意」慷慨赴義,也應非故意擠到最前面的位置等待。

    哈洛如果想要有所改變,那麼可能是在它看完小說後與作家碰面的那個時候,我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咆哮、抗議等等,但如果真要改變什麼,那麼就得趁作家尚未將手稿完稿之前去做,但他並沒有(或許也是因為他沒有辦法這樣做)。

    人都會死,且不一定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死法而死,所以哈洛能夠面對這樣的死亡安排,我覺得這應該不算「自我放棄」的那種自殺,而比較接近於捨身取義,捨身取義不是愚勇。

    我還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到鄭南榕自焚的故事,而下了「因為他死了,所以他活著」這樣的註解。

    我們應該很少有「預先面對自己的死亡」的機會(但這種機會在這部電影裡出現了),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說「死於非命」,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解釋一個人不可預期的離去。

    就我所知,基督宗教相信人世裡所有不可預期也難以解釋的遭遇,都將在末日審判時澄清。

    我以前也面臨著「一切都是人的解讀與詮釋」的困局,然而,儘管這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事物道理-特別是人,感覺都非常地難以了解,或者很難得到什麼樣的正確答案,但我們依然可以努力去了解-正如人類的科學、藝術、哲學、神學,在我來看都是那麼努力的去探究與思考生命的奧祕,而儘管人類有其限制,但我仍十分敬佩這些努力。

    想想這部電影能夠引起一連串的思考,感覺很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