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28, 2007

<環境>金牌的故鄉-台中烏日啤酒廠

■烏日啤酒廠入口招牌

寫在前面

「飲金牌卡贏啦!」想起幾個月前在台中教育大學附近的一間鵝肉老店大快朵頤時,店裡的阿桑爽快地這麼說,而過去多半挑選日本啤酒的我,已經不記得是在什麼時候第一次喝到台啤的金牌啤酒後,便從此對其他啤酒都失去了興趣。或許金牌啤酒便宜的價格(350ml罐裝才27塊)是原因之一,但重點還是在於它那甘甜微苦的美好滋味,在比較過市面上的其他啤酒後,實在很難再找到如此物美價廉的產品。

金牌啤酒的誕生

昨天電視新聞的跑馬燈閃過烏日啤酒廠舉辦啤酒節的消息,而一直很想去啤酒廠看看的我,趕緊上網查詢相關資料,而這才知道原來金牌啤酒正是烏日啤酒廠所研發出來的產品,當有機會一探自己最喜歡的啤酒的出生地,怎麼能夠放棄這個機會?

不知道該不該慶幸自己晚了一步,雖然啤酒節節目表上寫著啤酒廠導覽是到下午六點,但是因為包裝廠是在下午四點下班的緣故,所以當我們來到啤酒廠時,導覽活動已經提前結束了,然而,在向活動人員追問之下,竟然得到了由啤酒廠製造課的邱課長親自導覽的機會,而邱課長正是與金牌啤酒的誕生息息相關的人物-他是在指導實習學生的過程中,詢問學生平常喜歡喝的啤酒口味,最後得出「現代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吃『苦』」的結論,而開始改變台灣啤酒的配方,創造出了甘甜順口的金牌。

而金牌的好,也在市場銷售上獲得了直接的反應,目前烏日啤酒廠有六成的產品都是金牌啤酒,且因為供不應求,才將技術轉移至南部的善化啤酒廠和北部的竹南啤酒廠,而供不應求之說,邱課長以從存放啤酒的大型倉庫中,僅有一角堆放著等待運出的啤酒為證。


■啤酒的製造流程


啤酒的製造過程,分成好幾階段的程序,首先要將麥芽與白米粉碎,其中白米還須煮沸,之後就要進入糖化過程-將麥芽與白米中的澱粉轉變成糖,並加入「使啤酒之所以為啤酒」、並產生出苦味的啤酒花,接著加入酵母發酵,將糖分轉變為酒精與二氧化碳,經過冷藏熟成與過濾,便可以包裝上市。有趣的是「啤酒的氣並不是像汽水那樣打進去的,而是自己產生的」,而這個產生氣的過程,即包括了要將發酵過後的啤酒放置在零度的儲酒桶內、並靜待45天讓其熟成。


■左邊的建築是麥芽儲存槽,右邊有煙囪的建築,則是進行糖化的地方。



■完全以銅打造而成的鍋爐,距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



■啤酒冷藏熟成的儲存槽,其所在的建築內部溫度必須維持在零度。



■牆上的溫度計指數是室溫零度的證明。



■在進入各個作業區之前,員工都必須要作好消毒清潔的工作,以避免影響產品的衛生與風味。



■啤酒廠裡錯綜複雜的管線。


吃台灣米的台灣啤酒


■啤酒的原料:麥芽、蓬萊米、啤酒花(由左至右)

據課長說,台灣啤酒之所以風味獨特的祕密,其實與過去政府收購稻米的政策有關。在啤酒的原料中,麥芽、啤酒花與水皆屬於主原料,除後者是取自啤酒廠地下的井水過濾淨化而成外,前兩者都是由國外進口;至於啤酒的副原料則是米、玉米等含有澱粉的材料,在國外,酒廠主要是靠價格較低的副原料來降低成本,然而台灣的啤酒製造,卻出現了副原料-白米比主原料-麥芽還貴的情況,而這正是因為台啤的前身-菸酒公賣局必須配合政府收購稻米的政策所致,但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使用白米製造出來的啤酒竟別具風味,而成為了台灣啤酒的特色。

「目前的啤酒市場上有八成都是台灣啤酒的產品」邱課長驕傲的說,此外,酒廠也幫國外大廠代工,例如市面上的SAPPORO都是由台啤製造,而在這些驚人成績之外,酒廠也仍派遣人員到國外進修學習,同時不斷地研發新的產品,例如更為甘甜的金牌台灣生啤酒與頂極的金牌王,以及只有在啤酒節現場才能夠品嚐、以手工製作的濃色啤酒等等,未來將可以期待市場上有更多的台灣啤酒產品出現。

愛用國貨的理由

優質的金牌啤酒,與台啤在自行回收空瓶(比率達八成)、污染防治與減廢上所受到的肯定,都讓「愛用國貨」可以不只是一種意志的實踐,但我仍期待這樣一個優質的公司可以有更多對環境與農業友善的作為,作為真正「本土」產業的表率。

(本文為原稿,另刊登於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