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19, 2008

<環境>為「離我們如此遙遠的地球日」而寫

■這是為地球月活動其中一個主題所作的設計,主要是在說明人類對於石油的依賴

星期二(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或許是因為沒有放假的原因-事實上它也並不應該被慶祝,這個日子似乎一直都離我們如此遙遠。它可能很容易地被視為是「那些」環保人士的節日,或容我邪惡的想-是作為一個文明社會裡好像應該具備的「環保裝飾」。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或許根本的說,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在那個「反省」的脈絡裡,以致於我們無從發現這個「從國外來的紀念日」的價值。對此,我想借用《自然的經濟體系(Nature's Economy)》這本經典好書的內容稍作說明。

在1970年的第一次世界地球日之前

19世紀末,美國掀起了一波渴望改革的進步主義浪潮,而這樣的思惟與行動也延伸至自然環境裡,於是,如何能夠對自然「資源」進行更有效的管理與規劃,便成為了政府施政的重要課題之一。而這樣的思惟與行動其實是混雜了一個世紀前、講求效率與生產力的科學農業傳統,以及特定利益團體的觸角深入政府並緊緊勒纏所造成的影響。其中更基本的,可能是像喊出「知識就是力量」口號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所堅定抱持著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讓自然徹底地為人所用」想法。

弔詭的是,這種對自然所進行的一系列管理與規劃,表面上造就了讓許多人稱道的美國森林與野生動物保護事蹟;但事實上卻除去了「其他」數以萬計的、被認為對人類來說是無用而且有害的野生動物。在這場「以人類利益決定自然生死」的血腥大屠殺中,馬什(George Perkins Marsh,1801~1882)、約翰.繆爾(John Muir,1838~1914)以至於知名的李奧波(Aldo Leopold,1887~1948)等人陸續提出他們的反省。

而在另一個脈絡裡,為了對抗現代社會高漲的個人主義,並挽救日益嚴重的、人類對自然失去愛與尊敬的價值與道德危機,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與許多學者以「整體」的思惟聲明人與自然本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的整體,以致於人類應該自我約束,並善盡作為整體底下的一員的道德責任,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此外,因美國西部大規模的開墾、農耕與放牧,破壞了原有的森林與草原,而在1930年代陸續引起了非常嚴重的沙塵暴、乾旱與作物歉收,造成數十萬的環境難民向其他城市遷徙。如此大規模的災難讓學者們開始進行反省,同時,也得到了廣大民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嘗試延續懷德海、約翰.繆爾與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脈絡,在當時社會得自於人口爆炸、發展使用核子武器與核子技術,以及後者所造成的輻射塵與核廢料污染等等環境問題而廣泛瀰漫的「末日恐懼」裡,進一步地以著作《寂靜的春天(Slient Spring)》,對人類濫用殺蟲劑所造成的污染與生態危機提出警告。

■從路上鋪的柏油、驅動汽車飛機的汽油與柴油,以致於讓工廠運作以製造各種產品的燃料,都離不開石油

反省的脈絡


這是經過將近一百年、甚至超過一百年的討論與反省的累積
,1970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不過是這股龐大力量的一種展現,然後傳遍世界各國並延續至今。只是,正如前面所說的,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在這個「反省」的脈絡裡,環境保護在台灣社會常常只是流行口號,二十多年前是「綠化」,如今則是「減碳」、「抗暖」。

我們的改變通常只在「什麼吃了不會死」與「怎樣做能讓身體比較健康」等關乎個人生命健康的問題上打轉,以致於使用環保筷是那麼地成功,但是在阻止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依然故我與不當擴張,自然環境被破壞等等看似「遠離人身」的議題上,那力量是如此地微弱。

關鍵而冷門

過去的我以為,這是因為台灣人對於環境議題不夠關注所致,因此我們應該要讓更多的環境議題能夠浮上檯面、為人所知。但現在的我認為,這不僅僅只是「知道有哪些環境議題」的問題,它更是「我們要如何去思考這些環境議題」的問題,講得根本些,則是如何去思考自然、思考人。

■我們可能都知道塑膠、合成纖維是來自石油,但我們比較容易忽略的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許多香料-它可能被使用在各種食品飲料裡,也同樣是石油產品

但講到這裡,可能就免不了招來一陣訕笑了,因為這是多麼冷門的議題?誰有時間來討論?

而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人權問題、公平正義問題同樣也是那麼地「冷淡」,連帶的我們也可能延續了過往那種「由上而下」、「上行下效」的思惟,習慣在政府公職、法律政策上追求突破,但卻忽略了作為社會基礎的民眾更需要也更應該來對這些基本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關於這個現象的最鮮明的例子,即是台灣雖然已然成為民主國家,但是一般民眾對於「民主」與「國家」的認識卻是非常膚淺。

消失的脈絡

但讓我稍微將問題向前挪移一些,台灣社會、或說是教育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在乎脈絡」,而這點在我閱讀《自然的經濟體系》時感受更深。我們可能常常在使用一些概念,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正如同今日我們在環境保護議題上常用的「自然平衡」概念,其實早就在一連串的科學研究與討論中被拋棄,但很多人仍可能渾然不覺地繼續為它辯護;至於人與自然互相依賴、共生共榮的想法,其實也經歷了許多質疑。我們可能會因為這些概念背後的環保激情所感動、甚至受到感召,但是這概念本身卻可能經不起理性的考驗。而當我們無法理性溝通、以理服人時,粗糙的劃分便成為最不負責任但也最好用的工具:環保╱不環保、生態╱不生態、愛台灣╱不愛台灣…。

■與我們的飲食-農業與畜牧業息息相關的肥料和農藥,也是石油化學產品

忽視脈絡不僅僅只是忽略了時間長流裡曾出現過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其實也忽略了歷來許多人的思考與反省。當我們讚嘆著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與亨利.梭羅對於自然的看重及尊敬時,怎知道自然在他們的整體思想裡,可能是因為可以「作為個人靈修與自我提升的『道場』」所以顯得重要?

同樣的,我們又是如何一邊信仰著演化論裡的競爭與適應,一邊相信著人類應該攜手與自然共生共榮?偏偏這是一個高舉「多元」的社會,對多元不明就裡的我們,竟也習慣了不明就裡地把許多其實矛盾的概念組合在一起,它可能很方便-甚至是在召喚人氣上也很方便,但事實上卻可能不堪一擊

結語-不該被慶祝的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之所以不該被慶祝,是因為它其實代表著人類自我反省、思考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自然的一個過程,諷刺的是,這一天卻成為許多人「做做樣子」的節日。這就好像在企業與媒體的帶領下,聖誕節成為一個應該狂歡、消費與放縱的節日,而我們卻忘了根本地去仔細思考「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畢竟「反省」就好像人類亟欲自身上拔除的一根刺,明明我們需要反省,但我們卻討厭反省。

而如果真要反省,我們要從何反省起呢?我僅能從我這幾年從老師那裡領受、學習與有限的認識裡,這麼說:

我們應該都能夠同意「地球是我們的家(oikos)」,但這個家卻不是我們一手建立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家是我們白白得著的-天空不是我們發明的、土地也不是我們製造的,今日人類如此依賴的石油也不是來自人類的創造,但我們卻享受這一切,而也正因為是白白得著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與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個家、在這個家中自處。

同樣的,我們應該也能理解「地球不只是我們的家」,那麼,我們又是如何對待這個家裡的其他成員呢?我們真的應該很謙卑地反省與修正自己的想法與作為,用愛來回應那些我們白白得著的愛-這愛來自白白賜與我們的大氣、水與土壤;來自維持我們生命、也豐富我們生命的的動物與植物。這愛無法用科學測量、難以金錢算計,但我們就是得著了,在這個家裡、從過去至今的人類生命,就是這愛最堅實的證明。

(本文另刊登於peopo公民新聞平台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相關網站:

6 則留言:

  1. 難怪聽到社運社團說要串連環保社團慶祝地球日,就覺得怪(還邊說邊啃雞排喝紙杯飲料這樣XD)

    可以轉載這篇文章嗎,謝謝~

    回覆刪除
  2. 這篇文章可以轉載,沒有問題~

    回覆刪除
  3. 很喜歡您論述的觀點,讓正在作畢業製作的我,有了很多啟發,謝謝你的分享。

    這是我們的畢業製作網站:
    對的態度‧真的快樂
    http://happitude.nccu.edu.tw/main.html
    公平貿易小組BLOG
    http://nccuad18-fairtrade.blogspot.com/


    歡迎4/25-27來與我們一起分享畢業展^^

    回覆刪除
  4. 你們的畢業製作主題很有趣!
    謝謝你提供這個訊息~

    回覆刪除
  5. 最近因為自己看到網路上關於希望以公投來解決(作者認為是溝通!?)蘇花高的文章而多嘴留言,加上立法院通過國土復育計畫暫停實施條例,心情上有點失落...
    早上第一次在funp上閒晃,發現了這個部落格,用了很多時間把所有的文章都看完(其實是欲罷不能......),情緒上終於有些平復了,格主真是很用心,給你鼓鼓掌^^
    ------
    題外話
    剛剛看到一兩篇關於【人造全球暖化論是左派製造出來的大騙局】的文章,心中又出現了很多問號??我知道之前BBC節目訪問了很多專家學者來反駁高爾提倡的論點;我也知道人類很可能會因為一個很大的環境改變因素(可能不是人造成的)而滅亡,就像是地球生成以來的許許多多例子一樣。但人類文明的發展看似(或者說希望)改變了自然生態圈的一些規律或法則,(至少就我的良知而言)已經讓人沒有藉口說自己不用負責!而那種將暖化現象解釋成太陽與地球距離遠近有關,與人類活動無關的論調看了就很倒彈。這就像是主張國土復育計畫是阻礙經濟發展與原住民生計的立委諸公一樣令人作噁.....
    ------

    還有,我也覺得「對一個18、19歲的人而言,本來就很難遇到什麼有意義的事。」這一句話是相當荒謬的!!(可參考Miss little sunshine)進而「既然這樣,乾脆也別去問有沒有意義了,多方體驗也好。」根本就是歪理.......
    而且價值觀確實是有普世經驗的,沒有所謂「價值觀因人而異,沒有正不正確的問題」
    呵呵,看了你這麼多篇好文,不小心又忍不住多嘴了,多多包涵

    回覆刪除
  6. 看到你的留言,相信你是一個很關心環境議題的人。如果要就你的留言來做什麼回應的話,那麼,我認為以公投解決蘇花高問題在台灣還太早了,就算是辯論也還太早,因為要對蘇花高做一個完整的評估研究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時間(不是像過去那樣由開發單位來作,而是由可信的中立團體來進行),沒有這些資料,我們要怎麼辯論?遑論如何進行公投…

    至於全球暖化的問題,雖然有聯合國的背書,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對它提出質疑,但是,我覺得全球暖化只是眾多環境議題裡的一項(雖然它可能比較大項),人類該反省的絕不只是全球暖化的問題…

    甚至,還不用講到全球,光是台灣「在地」的環境問題就一堆了。

    回覆刪除